从乡下流入城市里的烟火气
上下班的路上,我常遇到一位骑着电动三轮车的老人,车上摆放和钉挂着各种各样的生活日用品。小到针线、纽扣、袜子、松紧带,刷子、夹子、指甲钳、钢丝球,毛掸子、擀面杖、水瓶塞、苍蝇拍;大到蒸笼、锅盖、簸箕、席子、高粱扫帚……满满当当一车,应有尽有。骑车的老人,看上去像极了过去乡下的“卖货郎”。
一次,我刚好要买一把刷子,于是在路边叫停了老人,边买东西边跟他聊了一会儿。
老人67岁,在城里当“卖货郎”已有二十几年光景了。“这车上的一百多样货物,价廉物美,最便宜的一件才5角钱,最贵的也就40元许,买了不上当不吃亏。”他跟我说。
十多年前城中村多,他主要在那里面卖东西,生意特别好做,每天都能收入几百块钱。
“乡下很多人都进城务工,要么租住在城中村里,要么在那儿买个房子定居下来,我这一车的东西,都是他们需要的。所以后来,我也干脆就从乡下跟过来了。”
但钱终究不总是那么好挣。老人说,以前城管不规范,常常以妨碍市容为由,将他车上的货全部拉走或者砸碎。而每次被拉走、弄毁后,他都会重新置办起来,没有一次放弃过 。这些年城管文明执法,规范、人性化了很多,他也积极配合管理,不妨碍正常的城市秩序。
老人每天在城市里四处奔波,靠着辛苦出摊,如今也在城里有了自己的房子。他说,现在每天除了接送孙子就是出摊,而且家里还备着一车货,老伴干完家务也会推出去卖。就这样,他们两个人在城市的街头巷尾走走停停,既做了生意又锻炼了身体。在晚年时光还能帮衬到孩子,感觉很好。
老人还说,随着网购的兴起和城中村的大量减少,他现在生意虽然差一些了,但每个月还是能挣出个两三千元,足够保障自己的生活了。再者说,网购看上去方便,但不像在他这儿买了,拿回去马上就能用,质量有保障。因为,“我都是亲自去大市场挑选的,诚信为本,绝不糊弄人!”
我指着车上一个不起眼的暖水瓶塞子问他,现在还有人要这个吗?老式暖水瓶差不多都淘汰完了吧?老人有些不高兴地大声反驳我:“怎么没人要?我每天卖得最多就是它,1.5元一个,好卖得很!那些进城帮儿女们带孙子的老人,都习惯用老式暖水瓶,有的还专门打我电话,指定就要它,嘱咐我多带上几个!”
大概看出了我有些狐疑的眼神,他又补充道:“人都是要有属于自己的生活的,这些可都是物美价廉的生活用品啊!”
我又认真地打量一下他车上的货品,发现很多都有着浓郁的土里土气的味道。比如乡下才能见到的簸箕、竹蒸笼,手工编制的老扫帚,以及顶针、尼龙丝袜……极具怀旧风格,仿佛让人一下子回到了故乡,看见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父亲母亲。
我想起了自己小的时候,村里隔三差五会有“卖货郎”来售卖东西。他们挑着一副担子,手里摇着拨浪鼓,在村里转悠。妇孺老少们纷纷围拢过来,胭脂、糖果、小画书、针头线脑……有些东西还能以物易物,比如,用完的牙膏袋、不再穿的胶鞋,都可以拿去换颗糖果或者几根缝衣针。每次卖货郎来时,我的母亲都会去买几样吃的用的东西拿回家里,温馨得很。
正聊着,老人接到了一个电话,要赶去某小区,说那里有人要买个苍蝇拍,夏天到了。
看着老人骑车渐渐远去,我心中忽然生出一种敬意。他卖着那些日常生活用品时,把乡下久违的烟火气也一并带入到了城市里。
(作者:徐竞草)
上下班的路上,我常遇到一位骑着电动三轮车的老人,车上摆放和钉挂着各种各样的生活日用品。小到针线、纽扣、袜子、松紧带,刷子、夹子、指甲钳、钢丝球,毛掸子、擀面杖、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