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秀才妙对夺魁
明朝时期,有一位穷秀才,自幼家贫。彼时他年纪虽小,却不甘于终日“面朝黄土背朝天”,年复一年地在田间干体力活。然而家中没有能力供他上学,他便在秋冬农事结束后,跟随一位亲戚学习识字,渐渐也有了读书的能力。
穷秀才自知家中贫困,买不起书,便在农忙时节给镇上的有钱人家打工,并与人约定好不要工钱,只要能借书给他读就好。就这样,他才有了读书的机会。穷秀才白天都要在外劳作,只能借用中午休息的空闲时间读会儿书,因此一卷书往往要数十日方能读完。穷秀才很是着急,按这个进度,一年也读不了几本书啊。按理说,晚上劳作回来是最充裕的学习时间,可是他家却连买蜡烛的钱也没有!于是,他只好在回家的路上节省时间,每天一干完活,就飞奔回家,借着傍晚的余晖和朦胧的月色读书。
渐渐地,穷秀才也积累了些真才实学,并且写得一手好字。于是他就开始给有需要的人抄写古书,既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的书籍,又能赚钱养家。
就这样,年复一年,穷秀才早已经纶满腹,学识也远近闻名,在本地长者的建议下,他决定进京赶考。可无奈当时科举场上,营私舞弊的不正之风盛行,穷秀才没有门路,空有一番才学却屡屡碰壁。
又过了两年,听说京城开始整顿科举场的不正之风,并派遣了一位清正廉明的大臣做主考官。秀才顿时心潮澎湃,立即打点行装,准备再次赴考。可由于路途遥远,且交通不便,纵使秀才日夜不休地赶路,待他跋山涉水赶到京城时,还是错过了此次考试。秀才苦苦乞求,诉说自己这一路的艰辛,终于打动了主考官,给了他一次额外补考的机会。
主考官说:“考试的题目很简单,作一副对联。要求上联必须依次用数字一到十作,下联再从十到一作。”秀才听后,暗自思忖:“好的对联不仅注重形式上对仗工整,更应是情感的真实流露。何不借此机会,将我的诸多经历凝练成一副对联,向主考官诉说呢?上联就说一说近些天跋山涉水进京赶考的历程,下联就追忆一下这数十年寒窗苦读的经历。”稍作思索,秀才便张口道:“上联:一叶孤舟,坐了二、三个骚客,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下联:十年寒窗,进了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二次,今天一定要中。”
听罢此联,主考官暗自惊奇:“此生果然博学多才!”惊喜之余,他又额外出了几道题目,秀才道道都应答如流。主考官当即对旁人说道:“这确实是不可多得的奇才啊!”于是,穷秀才终于凭借自己多年来的不懈努力,夺得了状元的桂冠。
明朝时期,有一位穷秀才,自幼家贫。彼时他年纪虽小,却不甘于终日“面朝黄土背朝天”,年复一年地在田间干体力活。然而家中没有能力供他上学,他便在秋冬农事结束后,跟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