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的来历
战国时期,燕国有位名叫乐毅的人。因为他对父母十分体贴孝顺,远近的人们都熟知这位大孝子。
乐毅的父母有一个共同的饮食爱好,那就是喜欢吃黄豆做成的各种食物,为了让父母开心,乐毅常常变着花样下厨做给他们吃。
一天,乐毅正在为父母煮黄豆磨成的豆浆,他的母亲闻到豆浆的香气走了过来,盛了一勺尝了尝,一边摇头一边问:“这豆浆闻着香但尝起来怎么没什么味道啊?”乐毅拍了拍脑袋,突然想起来:哎哟!忘记往豆浆里放盐啦!乐毅赶紧去取盐巴,却发现盐罐里一点盐巴都没有了,只剩下一些盐卤水,他只好将它们全倒进了锅里。过了一会儿,锅上冒出了白花花、热腾腾的蒸汽,乐毅掀开锅盖,往里一瞅,不由得愣住了:锅里的豆浆竟然全都变成了滑滑嫩嫩的白色乳块!乐毅的父母看了也是一头雾水,不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惊讶道:“这也太奇怪了!看起来真神奇!”乐毅从锅中舀了一些白乳块吃进嘴里,感觉十分爽口,别有一番风味。他连忙让父母尝了尝,还请了许多乡邻过来试吃品尝,大家都对这新食物赞不绝口。
乐毅高兴极了,第二天他就去找有文化的私塾先生,请他为这个偶然间做成的新美食取名,先生说:“不如就叫做‘豆腐之玉’吧!”
因为父母对“豆腐之玉”十分青睐,所以乐毅每天都会做一些给父母吃。但乐毅的母亲有天突然生病了,乐毅请大夫过来一看,发现这病原来是经常吃黄豆制品上火所致。大夫开了些对症的药,里面第一道药就是凉性药——石膏。乐毅灵机一动,以后每次做豆腐时都在里面放一些石膏,这样改良后的“豆腐之玉”吃起来就不会再上火了,而且口感比以前更加嫩滑。
再后来,乐毅开了一家专卖“豆腐之玉”的小店,生意越做越大,很是红火。慢慢地,“豆腐之玉”被各地百姓喜爱,为了方便称呼,它的名字也逐渐被简化为了“豆腐”。
战国时期,燕国有位名叫乐毅的人。因为他对父母十分体贴孝顺,远近的人们都熟知这位大孝子。 乐毅的父母有一个共同的饮食爱好,那就是喜欢吃黄豆做成的各种食物,为了让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