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的故事
司马迁出生在西汉时期的一个小康家庭,他的家族世代执掌太史令这一职务。太史令虽然官职较低,但至少不必像普通平民那样被迫参加繁重的徭役。因此,司马迁得以一边耕读放牧,一边博览群书。
在父亲司马谈的谆谆教导下,司马迁在十岁时就表现出非同寻常的学习能力。当同龄人还在嬉戏玩耍时,他已经能阅读很多晦涩难懂的古文了。后来,司马迁又跟着老师专门学习了《春秋》《尚书》《左传》等古籍。
司马迁不仅“读万卷书”,还“行万里路”。二十岁的他从长安出发,一路南下,足迹遍及全国。每到一处地方,他就会探访古迹,考察民俗,还会拜访各方人物,记录各种民间传说……
后来,司马迁继承父亲的职位,也当上了太史令,主要负责记载史事、编写史书、起草文书,掌管天文历法等事务。司马迁很看重自己的工作,在他看来,总结前朝的历史兴衰,可以帮助今天的人们明白事理;而记录当朝的历史,又可以为后世提供宝贵的经验。因此,司马迁借着整理典籍的机会阅读大量的古籍资料,对各朝各代的历史可谓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但在司马迁的心中还深藏着一个更远大的志向,这也是父亲的遗志:编写出一部从中国早期文明到现在的“总历史”,即“通史”。父亲在临终时,将自己这项未竟的事业托付给了司马迁。每当想到此,司马迁就会更加发奋努力,决心要写出一部永垂不朽的历史著作。
然而,正当司马迁全力以赴写史书的时候,一场“腐刑”灾难降临了。
当时在位的皇帝是汉武帝。一次,汉武帝派英勇善战的李陵将军领兵五千攻打匈奴。谁知汉军在途中遇到了匈奴的伏击,援兵又迟迟不到,汉军寡不敌众,最后全军覆没,李陵也投降匈奴做了俘虏。
听到战报的汉武帝怒不可遏,大臣们也附和着皇帝纷纷数落李陵的罪过,只有司马迁义正辞严地说:“李陵将军的为人,我们都很清楚,他侍奉母亲孝顺恭敬,和朋友交往言而有信,一直以来对皇上忠心耿耿,只求报国。这次和匈奴打仗,他只带了五千士兵,但匈奴却集中了全部的兵力。即便如此,他还能杀敌一万余人。现在,李将军虽然战败投降,但我认为可以功过相抵。而且,李将军很有可能不是真正的投降,他也许只是想活下来,日后找机会再报答朝廷。”
虽然司马迁言之在理,但仍有大臣想要陷害李陵,说李陵已彻底投靠于匈奴。汉武帝听信了大臣的话,一怒之下杀了李陵全家。而司马迁也因为替李陵申辩,被判处死刑。
按当时的法律,死刑是有办法免除的:一是给国家上交五十万钱,二是自愿遭受“腐刑”。司马迁官位低、俸禄少,哪来这五十万钱赎罪?同时“腐刑”又是惨绝人寰的酷刑,不仅伤害人的身体,还摧残人的精神。司马迁走投无路,想过自杀,以死明志。可又想到父亲的临终嘱托,想到自己未竟的事业,如果就这样死了,那就如同一只蝼蚁般死得毫无价值。
再想想历史中的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这些古圣先贤,他们不也曾经遭受过重大的痛苦和屈辱吗?但他们依旧不屈不挠、浩气长存,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著作。司马迁思量再三,最后决定以这些圣贤为榜样,毫不畏惧地去接受残酷的“腐刑”。他的信念只有一个:活下去,完成自己的使命!
最终,司马迁耗尽毕生心血,写成了这部被后世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历史巨作——《史记》。
司马迁出生在西汉时期的一个小康家庭,他的家族世代执掌太史令这一职务。太史令虽然官职较低,但至少不必像普通平民那样被迫参加繁重的徭役。因此,司马迁得以一边耕读放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