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粥断齑
孟子有一句话说得好,“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出生在一个饭吃不饱、衣穿不暖的家庭里,范仲淹的成功更需要过人的毅力和坚定的决心。
范仲淹考上科举之前,曾经在长白山的醴泉寺苦读。那个时候,他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回家看望自己的母亲。母亲非常担心孩子在山上挨饿,因此,每次范仲淹回家,母亲都会劝说他多带一些米上山。让人奇怪的是,范仲淹每次都不愿意多带,问他为什么,他总说“够了,这不少了”,再看看他的米袋子,明明只有别人一顿饭的量。母亲感到非常奇怪,却又拿他没有办法,只好由他去了。
原来,范仲淹在寺里读书非常专心,稍不留神一天就过去了,不需要吃那么多饭。他又想到自己总是很晚才吃饭,也不想给寺里的和尚添麻烦,就在自己的房中设了一个小灶,每天晚上一边念书,一边煮粥。
每次范仲淹煮好粥后,已经是深夜了。到了第二天,昨天晚上的粥早就凝成一块了。但是不要紧,他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把凝成一块的粥分成四份,读书的时候顺带摘点野菜,回来加点盐,拌着葱蒜一起吃。谁能想到,配着野菜,一份“粥饼”竟还能吃两天呢!别人一顿饭的量,范仲淹能吃两天啊。
一个人在努力的时候,总能想出办法节约时间。范仲淹在醴泉寺三年,野菜拌“粥饼”可谓是他节省时间、用心读书的必备菜单。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划粥断齑”的故事,齑,就是指切成碎末的野菜。
后来,范仲淹科举及第,官至宰相,名满天下。人们就专门用“划粥断齑”这个成语来传颂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
孟子有一句话说得好,“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出生在一个饭吃不饱、衣穿不暖的家庭里,范仲淹的成功更需要过人的毅力和坚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