伞
伞,是同学们日常生活中相当常见且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炎炎夏日,它可以遮蔽阳光;乌云密布,它可以遮挡即将到来的暴雨。但是同学们可曾想过,伞最初是由谁发明的呢?
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鲁国出现了一位技艺出神入化的建筑大师——鲁班。他聪明过人、心灵手巧,曾经在野草锯齿形态的启发下发明了锯子,被后世工匠尊为“鼻祖”。鲁班的妻子云氏同样是一位蕙质兰心的非凡女子。由于工作的特殊性,鲁班必须常年奔波于户外,每天都经受着日晒雨淋之苦,他的皮肤也变得黝黑粗糙,甚至出现了大块皲裂。云氏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下定决心要为丈夫做点儿什么,她脑海中灵光一闪:能不能发明一种可以随身携带的“活动的亭子”呢?这样就可以随时随地、方便地遮阳避雨了。
云氏是个雷厉风行的性子,说干就干,经过一番沉思,她逐渐有了一个成熟的构想:以一根竹棍为主轴,将一根根细竹条聚合在一起,再把兽皮蒙在竹条上,使它可以张开或收拢。如此这般,收拢似棍,张开如盖,一个便携式的活动“小亭子”——伞,就这样诞生了。云氏把伞送给了鲁班,鲁班爱不释手,每天都随身携带。心地善良的云氏想到无数奔波在外的人们跟自己的丈夫一样辛苦,就把造伞的技术教给了大家。自此,小巧又实用的伞在神州大地流传开来。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人们在云氏伞的基础上不断改进,用丝绸和油纸代替了沉重的兽皮,制成了更加轻便、易携的伞。
伞,umbrella,究其本意为荫凉。这一名称的由来在于,西方最早的伞就是一块蒙着麻布的遮阳板。古希腊时代,贵族们为了彰显自己尊贵的地位、权势和财富,就命令奴隶在自己身后高举着“伞”。因此,这种伞的伞柄并不是在中央,而是在伞的边缘。中世纪时代,教权高于一切,伞也成为宗教权力的重要象征。时至今日,伞仍是教皇仪仗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大约在十八世纪五十年代,一位在中国游历的英国人,惊叹于中式伞的小巧轻便,便将它带回了欧洲。自此,中国伞逐渐走向了全世界。
19世纪,在科技革命的助推下,雨伞迎来了黄金发展期。折叠伞、弹簧伞、耐雨淋的不锈钢伞骨纷纷涌现。伞不仅是遮阳挡雨的工具,还成了时髦妇女手中的装饰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
伞,是同学们日常生活中相当常见且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炎炎夏日,它可以遮蔽阳光;乌云密布,它可以遮挡即将到来的暴雨。但是同学们可曾想过,伞最初是由谁发明的呢? 两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