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跳龙门
远古时期,尧帝命令大禹治理洪水。大禹为了彻底解决黄河水患,组织大量劳力在龙门山凿出了一条一里多长的通道,黄河经此滚滚向东,平稳地流入大海。在通道的入口处,大禹还开辟了一座龙门,他准备选拔一位钟灵毓秀的有才之士作为龙门的管护者。沉思一番后,大禹向鲤鱼发布了公告:“鱼和龙本来是同种,现在成功跃上龙门者就可以化身为龙,并且成为龙门的守护者。”
鲤鱼们听了,奔走相告,振奋不已。于是,每年暮春时节,成群结队的鲤鱼逆黄河而上,都想跃过那道龙门,化身为真龙。通往龙门的旅途艰难无比,一条条矮小瘦弱的鲤鱼被河中泥沙拍打得晕头转向,只能转身返回。强壮些的鲤鱼们则排成一字长队,轮流打前阵,迎风破浪,昼夜不停,终于游到了龙门之下。抬头仰望着高高耸立的龙门,鲤鱼们都震惊得说不出话来。只见那雄伟的龙门两旁,各有一根白玉柱,柱上雕刻着栩栩如生的龙,盘旋而上直到百丈柱顶。一时的震惊与错愕后,鲤鱼们跃跃欲试,都想大展身手。只见它们鼓足腮、摇起尾,用尽平生力气纵身向上跃去。没想到雷声大雨点小,鲤鱼们只跳出水面一丈多高,就纷纷跌了下来,重重地摔在水面上。但是它们并不气馁,反而愈发斗志昂扬,日夜苦练跳跃的本领。七七四十九天之后,它们普遍能够跳四十九丈高了,但“百丈”龙门仍是遥不可及。
大禹看到刻苦练习的鲤鱼们,十分欣慰,就委婉地提醒说:“好大一群鱼啊。”听了这句话,一条年迈的金背鲤鱼若有所思,说道:“禹王这是启发我们要齐心协力、互帮互助啊!”鲤鱼们恍然大悟,一个个都鼓足干劲,瞪眼、鼓鳃,甩尾猛击水面,一下子就跃起四十九丈高。之后,在半空中,它们一条给另一条垫身,又纷纷跃起四十九丈高。此时距离龙门只差两丈了,但鲤鱼们已经耗尽了所有的力气。难道这又是一次失败的尝试?大禹见此情形,连连点头:鲤鱼们已经领悟到团结的重要性了,他轻轻一挥手,一阵清风推着最上方的鱼儿跃过了它们昼思夜想的龙门。
但是,成功跃过龙门,化身成为真龙的鲤鱼仍是极少数。大多数鱼儿再一次从九十多丈的高空中重重摔落,额头上留下了一块无法消除的黑疤。直到今天,我们在黄河鲤鱼的额头上,还能看到这块黑疤呢。后世人们常常以“鱼跃龙门”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也用来形容逆流前进,奋发向上的精神。
远古时期,尧帝命令大禹治理洪水。大禹为了彻底解决黄河水患,组织大量劳力在龙门山凿出了一条一里多长的通道,黄河经此滚滚向东,平稳地流入大海。在通道的入口处,大禹还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