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泽天下的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出自范仲淹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也正是范仲淹毕生为官的写照,他是一位真正心怀国家、德泽天下的政治家。
范仲淹的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平步青云。他出生不久,父亲便去世了,母亲贫困度日,无依无靠,很难把他养育成人,也不得不改嫁了。为了摆脱寄人篱下、仰人鼻息的生活,范仲淹从小就努力读书,立志考取功名。
参加科举考试之前,同学们都要去寺庙里求人算命,算算自己能不能鲤鱼跃龙门,日后飞黄腾达。这一天,范仲淹也跟着同学们来到寺庙,他问算命先生:“您看看我的面相和生辰八字,将来能做宰相吗?”先生面色不悦,瞟了一眼,没有理他,心想:“这个书生年纪轻轻,却想当宰相,好大的口气啊。”范仲淹见状,知道自己没有当宰相的命了。又问先生:“不能当宰相也行,那您看我能当个良医吗?”
在古代,医生和教师收入微薄,生活清贫,虽然受人尊重,但科举考试屡屡受挫的读书人才会不得已选择这两种职业。算命先生听了很诧异,问道:“你这个年轻人真奇怪,一会儿心比天高,想要做宰相,一会儿又低入尘埃,要做个无名医生,怎么回事?”范仲淹回答说:“不为良相,即为良医啊。我的心愿是德泽天下,利泽万民,能够入朝当宰相最好不过,如果当不了宰相,只能身在民间,那医生岂不是最能利泽百姓的职业?”算命先生听了,大为赞赏,恭敬地说道:“您这般心胸,应当官至宰相啊!”从此,“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励志名言流传后世。
后来,范仲淹考取功名,在杭州担任知州。他正义凛然,两袖清风,百姓都很信任他。
有一年,杭州爆发了严重的饥荒,这种灾难发生在粮食充足的江浙地区是很罕见的。百姓们吃不上饭,又饿又害怕。为了缓解这次的饥荒,范仲淹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办法。不仅从官府的粮仓里拿出粮食救济百姓,他还鼓励僧人修建寺庙,花钱聘请百姓重新铺路、修整官府,举办龙舟赛等等。这些事情似乎和解决饥荒一点关系都没有,甚至有人觉得这是劳民伤财啊。唯一让百姓开心的,大概是他举办了龙舟赛吧。
当地的监察官员看到范仲淹这么做,心里很不满:简直是不顾百姓,只顾自己享乐!于是,监察官员连夜写了一份弹劾书,让人快马加鞭送到京城,上奏宋仁宗。宋仁宗看到这份奏折后非常生气,命令官兵把范仲淹押送到京城。
大家都以为范仲淹在皇帝面前肯定会做贼心虚、惊慌失措,没想到他倒是从容不迫,气定神闲地说出了自己这么做的原因。宋仁宗听到之后大加赞赏,也不责罚范仲淹了。
原来,杭州百姓喜欢做的事情有两件,一是礼佛,二是赛龙舟。范仲淹心想,修好寺庙让百姓去礼佛,赛龙舟让百姓开心,做好了这两件事,就不怕民心乱。在这种特殊时候,稳住民心是最重要的。因为一旦粮食吃完,很多百姓就会沦为流民。流民一多,盗贼也就多了,盗贼一多,杭州就乱了。范仲淹禀告宋仁宗,他这么做是为大局着想,百姓感到生活安定时,一定能找到养家糊口的办法,自然就不会沦为盗贼了。
事实证明,范仲淹见识高远。那一年因为饥荒,杭州周边的城市盗贼横生,唯有杭州仍然安定幸福。
又过了一些年,范仲淹果然官至宰相,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不过,这可不是算命先生的功劳,是范仲淹自己德才兼备,实至名归。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出自范仲淹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也正是范仲淹毕生为官的写照,他是一位真正心怀国家、德泽天下的政治家。 范仲淹的人生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