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要做圣贤的阳明先生
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浙江余姚县有一户显赫的王姓人家。这一年,全家上下都忧心忡忡。按理说,胎儿在母亲肚子里孕育十个月就可以出生了。可王家这个孩子,已经在母亲肚子里待了十四个月,还是没有一点动静。
一天晚上,家里的祖母做了一个神奇的梦:天空中祥云缭绕,穿着绯红色衣服的神仙击鼓吹箫,其中一位神仙怀抱婴儿,脚踩祥云,从天而降。就在这时,祖母梦醒了,紧接着传来消息,王家的孙儿终于出生啦。
祖父听了这个神奇的梦,就给孩子取名为“云”。王云的出生让一家人喜悦无比。但不久后,王家发现王云不会说话,别的孩子一岁多就能说话了,而王云整日听祖父诵读四书五经,自己却迟迟不开口,家里人都认为他是天生的哑巴。
五年后,一位高僧路过王家,他摸着王云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僧人的意思是给孩子取“云”这个名字道破了天机,上天为了惩罚,才不让这个孩子开口说话。祖父一听,便急忙为孩子改名,改“云”为“守仁”。这时奇迹出现了,王守仁不仅能开口说话,而且张口就能背诵经典,原来这五年里,守仁已经把祖父常读的书牢记于心了。
后来,因为王守仁曾在会稽山阳明洞修建房子,自号阳明子,后人便尊称他为“阳明先生”。
在阳明先生能说话的几年后,他的父亲王华考取了状元。俗话说,“虎父无犬子”,状元父亲当然也想让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于是他给十二岁的阳明先生请来最好的私塾老师授课。一次,阳明问老师:“先生,您说这天下的头等大事是什么?”先生答:“当然是考中科举,金榜题名啊。”阳明摇摇头:“依我看,读书做圣人才是头等大事。”先生一听,觉得阳明小小年纪便志向不凡。
得益于优越的学习环境,阳明先生得到了良好的熏陶。他一心想要做圣贤,谋划着“为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大事。当时的塞外,常有外敌入侵,十五岁的阳明先生认为当务之急是学好兵法,效忠国家。为此,他独自一人骑马出游居庸关、山海关,观测塞外地形。当家人到处找不到阳明先生,以为他死了的时候,他却意气风发地骑马归来。
阳明先生虽喜欢谈论军事,精通兵法,但他始终对科举考试不上心,考了两次都不中,父亲安慰他:“不要觉得羞耻,下次你一定能考中。”阳明先生哈哈一笑说:“考不中没什么羞耻的,懊悔叹息才羞耻!”第三次科举时,阳明先生顺利考中并入朝为官。
年少有为的阳明先生志向远大,在官场不与小人同流合污,因此得罪了大宦官刘瑾。刘瑾心狠手辣,阳明先生被他杖打了四十下,差点丢了命,紧接着又被贬官流放到贵州龙场。阳明先生一到龙场就染上重病,加上语言不通,他几乎失去了所有希望,躺在山洞的石头棺材里。
然而,阳明先生没有停止思考,他回想起自己读过的圣贤书,再想到近年来的遭遇,忽然灵光乍现。他感叹道:“心即理啊”!感应万事万物的根本在于心。这就是王阳明的龙场悟道,也是阳明心学的起点。后来,阳明先生不断扩充心学的内容,提出“致良知”学说,意思是要将良知扩充到万事万物。
阳明先生一生爱好讲学、教化百姓,还能领兵打仗,平定匪患叛乱,可谓是:“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浙江余姚县有一户显赫的王姓人家。这一年,全家上下都忧心忡忡。按理说,胎儿在母亲肚子里孕育十个月就可以出生了。可王家这个孩子,已经在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