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家匡衡出身于一个生活贫苦的农夫家庭。在匡衡小时候,他非常羡慕能去读书的伙伴,但因为家境十分贫困,匡衡既买不起要读的书,也没钱到学堂学习。他只能跟着一个稍有学问的亲戚学习认字,这才有了阅读书籍的能力,从那以后,买不起书的匡衡便想着借一些书来读。可是在当时,书十分贵重,即便是拥有很多书籍的人,也不会轻易把自己的书借给旁人。因此,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不收工钱地帮有钱人家干农活,只希望他们可以把书借给他读。
匡衡慢慢地长大了,接过了家里的重担,成为了顶梁柱和主要劳动力。他在天刚泛白的时候就要去农田里干活,只有在短暂的休息时间才能够看点书,一卷薄薄的书匡衡通常都要用上十天半个月才能读完。渴望接触新知识的匡衡很是着急,他暗暗下定决心要好好利用晚上干完农活回家的时间,多下点功夫来读书。然而,匡衡家里一贫如洗,怎么能买得起点灯的灯油呢?匡衡很是发愁。
一天晚上,匡衡正躺在床上回顾白天看过的书本内容,突然发现床边的墙壁上有光的痕迹。他猛地站起来,走过去一瞧,发现墙上竟然有一条裂缝,这照进来的正是邻居家点的灯火。匡衡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能够在晚上继续读书的好方法:用锥子把墙壁上的缝凿得稍微大些,这样一来,在缝隙透进的灯光下匡衡就能够清楚地看到书上的字了。就这样,匡衡利用起这来之不易的光,刻苦地读起书来。正是这样刻苦认真的态度使得匡衡后来成了颇有学识的人,并且官至一朝宰相。
西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家匡衡出身于一个生活贫苦的农夫家庭。在匡衡小时候,他非常羡慕能去读书的伙伴,但因为家境十分贫困,匡衡既买不起要读的书,也没钱到学堂学习。他只能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