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玄奘
玄奘,就是人们熟悉的《西游记》当中“唐僧”的原型,他本名叫陈袆,出家后被尊称为“三藏法师”,是洛州(今河南偃师)人。玄奘法师本来出身官宦之家,但在他小时候就家道中落,因此生活日益贫寒;加之正值隋朝末年,天下并不太平,他便跟随二哥长捷法师到了洛阳净土寺,开始修学佛法。后来,玄奘又云游各地,拜师参学,被称为“佛门千里马”。经过众多名师指点,玄奘对佛门各宗有了深刻的理解。但了解得越深入,玄奘越是发觉佛门各宗之间在理论上有很大的差异,这促使玄奘下定决心前往佛教圣地印度探求佛法的真谛。
于是,玄奘上奏朝廷申请西行求法,但当时边疆局势混乱,他的请求没能得到朝廷批准。但玄奘西去求道的意志十分坚定,他趁着北方发生严重灾荒,朝廷允许百姓自谋生路的机会,悄悄从长安出发,一路往西而去。在途经凉州时,他被驻守边境的士兵发现了。凉州都督告知玄奘,朝廷不允许百姓出境,请他返回长安。当地的慧远法师感动于玄奘的求道精神,便派自己的弟子帮他顺利越过边防,悄悄混出了玉门关。而后,玄奘穿过沙漠,来到了位于现在新疆吐鲁番的高昌。作为佛教虔诚信徒的高昌王听说玄奘西行求法途经这里,便派人把他迎到宫中,给他提供了许多黄金白银、马匹、骑手,帮助他继续西行。
玄奘一行人翻山越岭、跨江渡河,历尽各种坎坷磨难,终于来到了佛教的发祥地印度。当时的印度分东、西、南、北、中“五天竺”,玄奘依着北、中、东、南、西的顺序一路游历,边朝拜圣迹,边学习佛法,最后辗转回到中天竺的那烂陀寺。在那烂陀寺的五年里,他跟随高僧戒贤论师学习各类佛教经典,在佛学水平迈上新台阶的同时,还撰写了《会宗论》三千颂,消解了瑜伽、中观两派的分歧,受到众多佛门大师的认可。
摩揭陀国的国王戒日王是十分虔诚的佛教徒,他与玄奘法师见面后相谈甚欢,便决定在国都曲女城召开一场以玄奘为论主的、没有任何限制的佛学论辩大会。这场大会持续了整整十八天,前来参加大会的有印度十八个国家的国王和众多大小乘的高僧、学者。在这期间,前来参加辩论的僧人学者们非但没能难住玄奘,反而对他的见解表示心服口服。玄奘因此名扬五天竺,成为最有声望的佛学大师。此时,玄奘又向朝廷上奏,讲述自己西行以来的经历,并表达了自己希望返回祖国的愿望。唐太宗得知后非常高兴,嘱咐玄奘早日启程东归。
玄奘回到长安,便去拜见唐太宗。唐太宗对他努力追寻真理,不畏艰辛取回真经的求道精神深感敬佩,想要劝他还俗并参与朝政。玄奘委婉地拒绝了,并向太宗阐明自己想要继续研究佛法、翻译佛经的心愿。唐太宗听后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为他创造了一系列翻译佛经的条件,并创建了译经院。为了保存从天竺经由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玄奘主持修建了著名的大雁塔。
此后,玄奘便一直潜心翻译带回来的佛经,为大众弘扬佛法,还与弟子一道完成了《大唐西域记》一书,书中记载了他西行经历的各个国家及其山川地貌、城邑交通、风俗气候、历史传闻等详细情况,这成为后世研究古代西域诸国历史地理状况的重要文献资料。
玄奘,就是人们熟悉的《西游记》当中“唐僧”的原型,他本名叫陈袆,出家后被尊称为“三藏法师”,是洛州(今河南偃师)人。玄奘法师本来出身官宦之家,但在他小时候就家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