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学琴
在中国古代,掌管奏乐的官员一般称为“师”,人们常常把“师”字加在乐官的名字前,以表示尊重。“师襄”就是春秋时期鲁国最著名的乐师之一,他和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
虽然孔子也是一位造诣非凡的琴技大师,但他依然谦虚好学,始终都在追求进步。一次偶然的机会,孔子听师襄弹奏了一曲,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心中倾慕不已。他当即下定决心要拜师襄为师,努力使自己的琴技更上一层楼。
追随师襄学习弹琴的前半个月,孔子反反复复都在练习同一首曲子。旁人都感到疑惑不解,连师襄也劝他:“你已经弹得足够好了,是时候学习新曲目了。”孔子却平静地摇摇头,说:“我才学会了曲调,还没掌握弹奏的技巧呢。”数日之后,孔子的弹奏技巧也练得十分娴熟了。面对师襄的又一次劝说,他郑重地回答:“志趣和神韵才是一首曲子的精华,可惜我还不能完全把握它们。”又过去半个月,孔子把这首曲子已经弹到出神入化的境地,连师襄都自愧不如。于是,师襄再一次郑重地劝孔子说:“过分沉迷于一首曲子未必是好事,你已经完全领悟了它的志趣与神韵,可以开始学习新曲目了。”孔子沉思了很久,请求说:“最后再等一等吧,我想再体悟出这作曲者的精神风貌。”
终于,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孔子弹完最后一个音调,在缭绕的琴声余音中站起身来,凭栏远眺。他感慨地说:“这样中正平和的曲子,除了周文王还有谁能作得出来呢?”师襄听了,震惊不已,他端身向二十七岁的孔子恭恭敬敬地作揖,说:“这首曲子的名字正是《文王操》啊!”
《论语·述而》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意思是说,每当孔子听到一个人唱歌唱得极好,一定会请求他再唱一遍。孔子会认真地倾听,细心地品味,然后和着他一同合唱。在同一篇中,还有一段有趣的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说的是孔子在齐国听到《韶》的乐章后,全情投入、如痴如醉,整整三个月下来,连吃肉都吃不出味道了。鲜为人知的是,在《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中,“三月不知肉味”前面,其实还有“学之”两个字。或许这才真实反映出当时的情景,那就是:勤勉好学的孔子学习起来,可以达到心无旁骛的地步,乃至连吃肉都吃不出味道来了。
在中国古代,掌管奏乐的官员一般称为“师”,人们常常把“师”字加在乐官的名字前,以表示尊重。“师襄”就是春秋时期鲁国最著名的乐师之一,他和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 虽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