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迁
孟子,名孟轲,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被后人并称为“孔孟”。在孟子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靠纺纱织布养活全家。虽然家境贫寒,但孟母对孟子的期望很高,希望儿子将来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孟子后来有如此杰出的成就,其根源是离不开母亲对他的悉心栽培的。
小时候的孟子与母亲住在一个墓园附近。有一天,孟子和邻家小孩看到那些在墓前跪拜嚎哭的大人们,心中觉得好玩,于是学着他们的样子也在墓前嚎哭,小朋友们玩起了办丧事的游戏。这恰好被孟子的母亲看见了,她不悦地皱起眉头,说:“这可不行!不能让我的孩子再继续住在这地方了!”
于是,孟母带着孟子搬到了镇上居住,新家就在热闹的集市旁,还背靠着一个屠宰场。这段时间,调皮的孟子又和周边的小朋友玩起了假扮商人卖东西和屠宰牛羊的游戏来。只见他一会儿哈腰恭迎客人,一会儿热情招待客人,一会儿又和客人激烈地讨价还价,把商人的模样表演得维妙维肖。孟子的母亲知道后,再次皱起了眉头,说:“看来这个地方仍然不适合我的孩子,必须另外再找地方了!”
于是,他们再次搬家。这一次是搬到了学堂附近。学堂里来来往往的人们都很有修养而且文质彬彬。每到夏历初一,官员们还会到文庙祈福和跪拜,对任何人都是礼数周到。所有这些都被孟子默默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言行。后来,孟子也高高兴兴地进了学堂,每天跟着老师念书、写字。他很聪明,凡是老师讲的,他一学就会,人也开始变得守规则、有礼貌,越来越喜欢读书了。孟子母亲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她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居住的地方呀!”后来,孟子果然成了一位伟大的学者。
孟子母亲为了选择良好的环境去熏陶、教育孩子而不惜多次搬家,由此,孟母三迁的故事在今天也用来比喻用心良苦、费尽心思地去栽培和养育孩子的父母之爱。从“孟母三迁”的故事,我们也明白到:人往往要多接近美好的人和事物,才能学到良好的习惯,养成良好的素质!
孟子,名孟轲,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被后人并称为“孔孟”。在孟子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靠纺纱织布养活全家。虽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