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世界的筷子
在人类社会中,日常进食的工具主要有三大类:刀叉、手指和筷子。刀叉主要用于吃西餐,集中在欧美国家使用;手指多数在非洲大陆使用,也零星存在于其他地区;而筷子则在东亚的大部分国家使用,如中国、日本、韩国、越南等。就使用比例而言,用筷子进餐的人数占了地球总人口的大多数。
筷子的发明者和最早使用者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祖先。远在几千年前的商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创造出筷子,并将它们称为“箸”或者“挟”。“箸”与“挟”虽然都是筷子,但两者之间仍有细微的差别。“箸”字为竹字头,因此那是以竹子为原材料而制成的筷子,叫做“箸”。而以木材为原料制成的筷子则被称为“挟”。“箸”与“挟”的叫法之所以在后来被逐渐抛弃,与古人怕忌讳、求吉利的心理密切相关。因为,“箸”与“住”同音,“住”含有停止的意思;“挟”则有“狭窄”之意;两者听起来都有些不吉利,特别对于那些乘舟坐船的人,更是大忌讳。后来,人们便反其道而行之,用“住”的反义字“快”来命名,蕴含着行舟如飞、一帆风顺的美好寓意。于是,“箸”与“挟”就被改称为“快子”了。又因为当时的竹筷最流行、应用最广泛,所以人们便在“快”字的上面加个竹字头,形成了今天的“筷子”二字。
发明筷子之初,它的制作过程大都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有什么就用什么,也没太多讲究。其中,取材于树枝、竹枝最为方便,随手折下来,稍加修整便可使用。而动物骨头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到了春秋时期,人们逐渐开始用竹、木削制出式样统一的筷子,成批地制作。随后,金、银、玉石、象牙等各种昂贵材质,也被用来制作成筷子,以彰显主人身份的尊贵。
根据历史记载,在公元4世纪到6世纪之间,当时日本人还在用手抓的方式来进食,筷子便从中国出发,经由朝鲜半岛,漂洋过海传入日本。到了奈良时代(大约1200年前),日本第一部史书《古事记》中首次出现了“筷子”一词。为感谢“筷子”在一日三餐之中助人裹腹,日本还把每年的8月4日定为“筷子节”,那实在是一个妙趣横生的生活节日!
在人类社会中,日常进食的工具主要有三大类:刀叉、手指和筷子。刀叉主要用于吃西餐,集中在欧美国家使用;手指多数在非洲大陆使用,也零星存在于其他地区;而筷子则在东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