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名臣曾国藩
曾子,是孔子晚年的弟子,以“孝”名流芳百世。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曾子杀猪”,就与他有关。据资料记载,曾子融会贯通了孔子的学说,将孔子学说传给了子思,后来又经过一些弟子传给了孟子。因此,曾子被称作“宗圣”。
曾国藩,正是宗圣曾子的第七十世孙。或许受到祖先功德的庇佑和影响,出身普通、天资平凡的曾国藩凭借自己的勤奋努力,成为了文能著书立说、恩泽后人,武能带兵打仗、平定叛乱,人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千古第一完人”。
幼年的曾国藩实际并不聪明,但他读起书来却总是孜孜不倦。一天晚上,曾国藩要背一篇文章,他觉得这篇文章太难了,所以反反复复读了好多遍,还是背不下来。突然,一个黑色人影闪出来,跳到曾国藩面前,把这篇文章从头到尾、一字不落地背了出来。
原来,这个人是来家里偷东西的贼。他一直在暗中等待,盼望曾国藩早点背完书好去休息,然后他可以进来“大显身手”。没想到曾国藩竟然如此“笨”,连贼都没耐心等下去了。曾国藩看到这贼竟然将文章倒背如流,便感叹道:“这么聪明的人,要是不做贼,肯定能成就一番事业啊。”说完,他又拿起书卷,自顾自地继续背诵了。
俗话说得好,“勤能补拙”,“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正是凭着这股毅力、耐心和勤奋,曾国藩8岁就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就能读《周礼》、《史记》等文选。长大后,他顺理成章考取了进士,入朝为官。
当时的朝廷局势动荡,叛乱四起,急需能够运筹帷幄的将军来统领全局。读书出身的曾国藩,虽然没有习武经验,也并非骁勇善战,但却十分擅长选拔军队的将才。在他看来,一些老将们常年混迹官场、沾染恶习,难免贪生怕死。反之,从小读书长大的书生们,虽不懂武功,却往往德才兼备而又心怀天下,他们吃苦耐劳且不计生死名利,都很乐意为国家为人民奉献。于是,在曾国藩的军队里,被提拔重用的将领大多数都是儒家书生。这些儒将们带领士兵们打仗,也不是靠一味地搞军事训练,他们更多的是用“仁义忠信”的理念来教育士兵,提升士兵的士气和道德品质,以此维系军心,使大家团结一致。果不其然,曾国藩用自己独特的军事理念建立起一支有忠义血性、能征善战的湘军,并带领湘军多次平定叛乱,创立了赫赫战功。
战场上的曾国藩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固然令人赞叹。然而,更值得后人景仰的,却是他的品格和修养。曾国藩一生推崇“坚忍”“拙诚”的人生信条,他主张:在人生得意之时切莫沾沾自喜,应继续埋头苦干;而在人生失意之时也不必灰心丧气,当自省从头再来。他的弟弟接连打了两次败仗,他安慰弟弟说:“吃一堑,长一智。你现在失败了,是上天有意磨练你,让你日后成为英雄。打起精神来,你就可以另起炉灶,东山再起。”
曾国藩极力推崇勤俭节约、睦邻友亲的处世之道。尽管家里权盛势兴、富贵荣华,他还是再三嘱咐家人要勤俭持家,每花一分钱都要三思而行,不要形成败家之风。他又嘱咐子孙要把心思多放在学习上,兢兢业业,勤勉读书。他还反复教导家人多和亲戚邻居和睦相处。如果给家里寄一千两银子,他会交代:六百两用于家用和还债,四百两用于馈赠亲友。由此可见曾国藩的心胸豁达、格局宽广。
曾国藩常年在外领兵打仗,军中事务繁忙,但他总能找出闲暇时间来写封家书,寄语家人。在信中,他会对孩子谆谆教导,即使很普通的闲话家常,也常常蕴含着深刻的做人道理。目前,这些书信都收录在《曾国藩家书》这一部书中,如果对其细品慢阅,也依然能够令生活在当代的我们在字里行间之中获益匪浅。
曾子,是孔子晚年的弟子,以“孝”名流芳百世。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曾子杀猪”,就与他有关。据资料记载,曾子融会贯通了孔子的学说,将孔子学说传给了子思,后来又经过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