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颜六色的衣服哪里来
走在大街上,我们的目光总会被那些五颜六色的漂亮衣服所吸引。那你有没有好奇地想过,这些衣服的缤纷颜色是从哪里来的呢?这得要从“染布”说起了,衣服上的颜色其实是通过对布料染色得来的。而染布这项技术,据文献记载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期,距今已有两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
染布的工艺流程不算太复杂。首先就是煮布:即把布匹放入装有清水的锅中浸透、烧煮,以去掉“浆力”,使之容易着色。其次是调色:在煮布的同时,用植物或矿物制作的染料先调配好颜色。调色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调整单色的深浅,可以通过改变加入清水的量来做到,如蓝草制作的蓝色,就可以调成天蓝、海蓝、深蓝等;二是混合多种色料来调配复合色,如用蓝色混合红色来调出橙色、紫色,用蓝色混合黄色来调出葱绿、深绿等。只要有红、黄、蓝三种原色,就可以自由调配出其他各种颜色。
调好颜色后,就可以开始对布匹进行染色了。
对不同的染料,用不同的染色方法,主要有“浸染”和“煮染”两种。浸染,就是把布浸泡在调好颜色的容器中,使其充分吸收颜色。煮染,则主要适合于直接用天然染料进行染布的过程,即将天然染料与布匹同时放入水中、加热,使染料的颜色快速析出,由布料充分吸收。
在染色的基础上,使布匹呈现出丰富花纹的工艺方法则主要有:绞缬、夹缬、蜡缬三种。绞缬,是用线对布匹进行缝、扎之后才染色,这样晾干后,只需把线拆开,就会显出不同的花纹。夹缬,则是用两片镂刻有花纹的木板夹住布匹,将染料从缝隙间注入,由此形成图案。这两种方法后来都被列入“扎染”的范畴。
所谓“扎染”,其实就是按照设计好的花纹,通过扎、缝、夹等特殊方式来处理待染的布匹,然后再放入染料中染色的工艺。如此染成的布匹,由于扎夹部份不能被上色,或只有少量颜色渗入,就会呈现出不同的纹路。扎染工艺在云南的白族、彝族中比较普遍。这些染过的布料除了被用来制作衣服外,还会用来制作头巾、挎包等。
而蜡缬又叫“蜡染”,是用加热后的蜡液直接在布匹上画出图案,待蜡冷却凝固后再进行染色。由于染料不能渗透蜡膜,被蜡覆盖的部分并没有被染到色,该部份在加热去蜡后仍保持原色,如此就会呈现出所画的图案。另外,蜡染过程中的固态蜡还会产生裂纹,染液顺着裂缝渗入布匹纤维会形成自然的冰纹,这就是蜡染独特的工艺效果。蜡染在苗、瑶、壮、侗等民族中比较流行,并由此发展成为一种传统的民族工艺。
染好的布在晾干后,还需要用清水漂洗,以去掉浮色,一般清洗两三次就可以了。布匹洗干净,拧去水分后,就搭在竹架上晒干。为使布匹更鲜艳平整,晾干的布匹还需要经过一个碾布的过程:即在布上喷些水,使其湿润,然后将其卷在卷布轴上,再放在平整的“底板”上用碾布石来回滚压,直到把布碾得平整光滑,没有褶皱为止;这其实是相当于用熨斗将布熨平。
经过以上这些步骤,五颜六色的布匹便真正诞生了。再往后,只需经过设计、裁剪,便可缝制成漂亮的衣服,最终呈现在我们每个人身上。
走在大街上,我们的目光总会被那些五颜六色的漂亮衣服所吸引。那你有没有好奇地想过,这些衣服的缤纷颜色是从哪里来的呢?这得要从“染布”说起了,衣服上的颜色其实是通过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