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大熊猫
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它长得体型丰满,憨态可掬,圆圆的脑袋和胖胖的身躯都是白色的,粗短的四肢与宽厚的双肩却是黑色的。它的脑瓜上竖着两只圆不溜秋的黑耳朵,脸上还长了两个黑眼眶,看起来像是长年戴着一副墨镜,样子实在是天真可爱、充满喜感。大熊猫很会嬉戏玩耍,有时它会双手离开地面,像人一样站立起来,看着就像在跳舞;有时又会背靠大石头,坐在草地上,有滋有味地享受着手中的美食;有时它会把身体缩成一团,漫不经心地在地上打滚翻;有时又会踱着步子,在院子里来来回回地“巡逻”。如果经过训练,大熊猫还会摇身变成动物园里倍受宠爱的“特技演员”,它们不仅会表演翻滚,还会表演吹喇叭、推小车等节目,逗趣的模样让人忍俊不禁,流连忘返。
虽然动物园里的熊猫馆大多数宽敞明亮、环境幽美、冬暖夏凉,还有百般疼爱它们的饲养员;但人类创造出来的这种“舒适”环境,还是让已经习惯在大自然中独来独往的大熊猫感到不太适应,它们一直都很想回归山林故里,重新做一名与世无争的“竹林隐士”。
如今,在自然保护区里野生的大熊猫大约有1000多只,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四川、甘肃和陕西等海拔2000-3000米的崇山峻岭之中。那里大部分的山岭都是悬崖峭壁,人迹罕至。在这样的原始森林中,空气湿润、树木茂盛,到处生长着苔藓和竹子。大熊猫在这样的环境里过着最为悠然自在的生活。除了国宝大熊猫,那里还有羚牛、小熊猫以及拥有“森林精灵”之称的金丝猴。大熊猫没有固定的住所,它们习惯随遇而安。冬春季节,它们会到没有积雪的山谷地带;炎热夏季,它们又会呆在山沟里,在小溪旁喝水。大熊猫最钟爱的就是翠竹和泉水,天气热的时候,它们还会下水游泳呢!
近代生物学中,科学家们把大熊猫定名为“猫熊”,意思是长得像猫一样的熊。它们实际上也是属于“熊科”。但现在人们都习惯了叫它“熊猫”,而不是“猫熊”。为什么会这样呢?这里有个小故事:原来第一个展出熊猫标本的博物馆,摆在展台上的标牌原本是写的“猫熊”,但由于当时报刊记者的阅读习惯是从右往左读,以至于在写报道时,记者们不假思索的就把“猫熊”写成了“熊猫”。新闻刊登出来后,举国上下男女老少没有一个不喜欢可爱的“熊猫”,于是“熊猫”一词便深入人心了。就这样,“猫熊”顺理成章被叫成了“熊猫”。
科学家将大熊猫称为“猫熊”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大熊猫的祖先和熊的祖先相近。300万年前,大熊猫和熊一样,都以吃肉为生。随着时间推移,地球发生了巨大变化。恶劣的自然环境和频繁的人类活动促使生物也不断地演化。在这过程中,熊的祖先继续保持着肉食习惯,而大熊猫的祖先却因为找不到肉吃,只好靠着漫山遍野的竹子来维持生命,久而久之,就变成了彻底的素食主义者。它们最爱吃翠竹,有时也会吃一些树皮。
刚出生的熊猫像极了一只小老鼠,体重只有100克左右。其实在体型稍大的哺乳动物中,袋鼠宝宝也很小,出生时大约只有2克重,相当于成人的半截大拇指。不过,熊猫妈妈却不像袋鼠妈妈有一个专门的育婴袋(小袋鼠在袋子里可以受到特别保护而避免外来的侵害),所以野外的熊猫宝宝一般存活率都很低。
熊猫特别能吃,因此都有一个圆鼓鼓的肚子,待长到一岁半的时候,体重就可达到50多公斤了。别看它们走路慢悠悠的,其实个个都是爬树能手。它们警惕性非常高,一旦察觉到有危险,立马就会爬到树上躲藏起来。这一技能,让它们成功避开了金猫、豺、豹等大型天敌的攻击。
大熊猫是有着“活化石”之称的一种古老动物。历经300万年的地球进化史,许多动物为了适应大自然的变迁都在不断演化,唯独大熊猫身上还保留着许多原始的特征,这对于科学家们研究古代哺乳动物有着非常宝贵的价值。
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它长得体型丰满,憨态可掬,圆圆的脑袋和胖胖的身躯都是白色的,粗短的四肢与宽厚的双肩却是黑色的。它的脑瓜上竖着两只圆不溜秋的黑耳朵,脸上还长了两...